2021-03
新闻来源:技术中心、团委浏览次数:日期:2021-03-23
如果说CAD让一张设计蓝图从平面走向精确,那么BIM技术的应用则让蓝图变得立体可视,一经出现就成为行业的重要技术创新高地。五公司有一位这样的青年,在接触BIM技术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就带领团队和个人在国内外获奖无数,成为局内BIM技术的骨干力量,他就是中铁四局五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王明刚。
勤恳实干,做测量数据的计算者
2009年,王明刚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后就到五公司从事测量工作。在王明刚看来,一名合格的测量人员,只有把握测量工作的新动向,善于学习、有担当、对数据负责,才能跟得上工程技术发展的新需要。这个不向困难低头的年轻人,从一进公司就对数据的精准度要求极其苛刻,在核算每个定位点坐标及标高时,他用全站仪将放样好的点位进行穿线法反复校核,一遍测不好测第二遍,不厌其烦地校核,直到精度满足设计及规定。在这种环境下,王明刚磨练出了爱岗敬业和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
2016年,正值全局推行BIM技术,因其具备信息完备性、关联性、可视化和模拟性等诸多优点,成为了行业科技进步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于是,思维敏捷,富有创新意识和实干精神的王明刚被委以重任,负责开发创新公司的BIM工作,成为公司此项工作的首批探路者之一。
好学力行,技术创新的开路人
相较于BIM技术已经较为成熟的房建行业,铁路建设领域的BIM技术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在此时,又恰逢公司大型重点工程郑万铁路开工建设,其中唐河双线特大桥的9跨连续梁需要建模,模型创建任务重,时间紧,数据运行卡顿,建模人员配置少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了王明刚和他刚刚起步的技术团队面前,让当时的工作一度停滞。
“当时我也是想放弃算了,但是后来想,别人有的,我们没有,那从一开始不就落后别人了嘛。这不符合我们公司的创新理念,也不符合我自已的做事风格”。王明刚这样说道。
于是,在困难重重的条件下,王明刚主动参加公司组织的BIM培训、自购书籍资料学习、积极与兄弟单位的技术先进进行交流学习。那段时间,在出差路上、办公室,他总是抱着书籍,对着电脑,研究BIM技术。事实证明,这样的付出是有成果的。他带领团队对路桥工程领域BIM软件进行了实际测试和分析,通过大胆的突破常规思路,摸索出了利用可视化编程手段建模的方法。该方法采用读取建模数据库,调用参数化族,并在指定位置实例化对象的模式,解决了定位难、效率低的问题。这项成果也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为全局首个BIM建模发明专利,并基于此项专利,王明刚团队再后续的BIM学术会议中发表了多篇论文。该方法推出后,引申出一套带状工程建模的长远思路,即采用建立标准图集参数化模型库,为日后铁路等带状模型创建铺平了道路。
成果丰硕,同事认可的BIM大拿
五年来,王明刚致力于公司BIM信息化研究,硕果累累。他主持了龙怀、郑万、赣深、福厦等项目信息化建设,对武汉地铁、厦门地铁二号线、玉磨铁路等11个项目的BIM信息化开展进行跟踪、指导和把关,同时积极配合经营部服务于投标阶段BIM技术支持。还组织人员参加了8次局BIM技术培训,组织公司范围内的BIM技术专题培训30余课时,为公司储备了大量BIM技术人才。
在科研开展和管理中,他参与的《远程控制隧道自动化测量系统》编写,获得了2017年局万众创新活动技术类一等奖及中国中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参加的2018全国双创活动周展,获得了中国铁路工程集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负责BIM工作以来,王明刚团队累计获得专利授权10余项,国家级QC成果1项,软件著作6项,万众创新4项,发表论文4篇。
王明刚用自己的行动和累累硕果诠释了新时代四局人科学严谨,务实创新的工作精神,同时,多年来的兢兢业业、砥砺淬炼,必将让他在未来的工作中,续写更多精彩。(陈振 陈海锋)
王明刚在图学会全国高峰论坛做演讲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