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铁四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

18

2014-03

2013年十大岗位标兵张国良:潜心钻研当尖兵

新闻来源: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浏览次数:日期:2014-03-18

他勤奋好学,刻苦耐劳,1999年7月从长沙铁道学院毕业后,先后参与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福(州)厦(门)铁路、石(家庄)武(汉)、沪(上海)昆(明)客专等多个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始终在项目一线从事技术工作,潜心钻研,积极探索,成为了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佼佼者。他就是先后获评中铁四局2013年度“优秀总工”、四局五公司2013年度“十大岗位标兵”称号的五公司瑞(昌)九(江)铁路2标三分部总工程师张国良。

“将梁场对称设置,两个班组相对独立又能相互支援,施工互不干扰,机械利用率更是大大增加。”2009年4月,结合多年的经验,从石武客专转战沪昆客专分宜制梁场任总工程师的张国良对项目场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将钢筋笼加工胎具和钢筋棚设置在梁场一端,将造成钢筋笼吊装与其它班组作业的相互干扰,更甚者会严重影响制梁速度、增加安全隐患和成本费用”。最终,经过大家的激烈讨论,张国良的方案获得了采纳,而后期的生产便利也证实了他的方案是正确的,分宜梁场场建规划的使用方便,经济合理,受到了各方专家和领导的充分肯定与好评。

如何采取措施对梁面的质量进行有效管控一直以来是梁板预制面对的一道难题,而梁面平整度控制、混凝土配合比、收光、排水能力等一道道亟须解决的难题均摆在了张国良面前。

“模板生产厂家在箱梁外模加工行走轨道处加焊肋板补强,工人提浆整平机行走过程中速度要尽量保持匀速且尽可能一次整平到位,试验室必须对混凝土砼塌落度进行严格控制……”在无数次试验过程中,张国良和他的技术团队逐渐总结出了一个迈向成功的经验。2012年,张国良撰写的《双线单室箱梁梁面平整度控制》获评安徽省铁道学会“优秀论文”,而他发明的“泄水孔专用修补模具”也获取国家发明专利。

“人是第一要素,再先进的技术、再好的工装设备都是由人来控制和完成的。”长期从事技术工作的张国良深谙这一点。为增加工程技术人员的自觉和主动性,张国良要求技术人员每天必发一条信息给项目领导,说明自己在现场发现的问题或者对施工和技术工作的建议。几年来,张国良与所带领技术人员逐一解决了项目诸多技术难题,更有一大批技术员在此锻炼的过程中成长成才,挑起了集团公司和五公司关键技术岗位的大梁。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是张国良一直坚守的人生信条。针对箱梁腔内养生工人的不自觉及现场管理人员的意识不到位等情况,张国良与他的技术团队一道经过多次讨论和大胆试验,利用普通水管及公园内养草用的草地喷头,通过计时电子元件控制进水阀门的开关,达到自动喷淋养生的目的,从而成功研发了沪昆客专7标全线首套自动喷淋养生装置,获得了全线推广应用,及国家发明专利。

2012年8月,张国良被调往五公司宁(南京)西(安)增建铁路第二双线三分部,这对未从事过营业线施工的张国良而言,无疑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以往掌握的一些成熟的施工工艺,在这里,已然行不通。

“重头学起!”张国良告诫自己。自那以后,他主动向从事过营业线施工的作业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请教,认真学习营业线施工的验收标准和铁路部门对营业线施工的各项规定。并根据营业线施工的特点,组织有施工经验的作业工人、施工管理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对营业线施工作业展开技术攻关。

“按照设计建议的施工方案,我分部管段17.6公里内117座涵洞利用便梁架空线路后拆除既有涵节,需要人工挖孔桩防护,所需要的机械、人工及便梁的租赁费用是一笔不菲的资金。”项目经理肖林勇在大会小会上这样说到,而张国良则听在耳里,记在心里。

“我认为,因为既有涵与路基体未受到破坏,只需在接长框架涵与既有涵体相接处设一根人工挖孔桩便可保证既有线的路基稳定。”经过多方考量和反复研究图纸,张国良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没想到,这个设想与设计工程师沟通后一拍即合,而事实也证明,切割法施工大大降低了施工安全风险,加快了既有涵的施工进度,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2013年底,五公司新中标瑞昌至九江铁路2标项目,张国良再次被委以重任奔赴了新项目。

 

张国良近照

 

稿件录入:段传坤    责任编辑:张召



信息如需转载请联系0792-702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