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铁四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

13

2020-07

随笔:“三上”武九看变化

新闻来源:铁道建设报浏览次数:日期:2020-07-13

今年是中铁四局建局70周年,也是局《铁道建设》报复刊40周年。看到同事们写的征文,不禁感慨万千。因为我也是通讯员出身,这些写征文的同事,我们也算是文墨朋友。因为以前可不像现在,通讯和交通这么发达。那会儿看报纸,看到谁谁写的文章发表了,谁写得好,但往往慕名多年而不得见。如今几十年过去,我也从—个当年的小通讯员变为—个即将退休的老同志。真是时光匆匆啊。回过头再看从前,不禁慨叹,这世界变化真大。

我从19岁参加工作,30多年筑路生涯感触最深的就是诸种变化了,由传统作业到基建狂魔,“傻等粗”变成“高大上”,建设丰碑—座接着—座,企业变的越来越强大,员工也变得越来越精干,传统企业正向现代化企业迈进,我局“三上”武九铁路就是很好的—个缩影,从中不难看出些端倪。

武汉到九江不过230多公里,但过去只有水路和公路,以前走水路从武汉至九江乘船得要十多个小时,走公路从武汉到九江坐汽车也得要七、八个小时。而武(汉)九(江)铁路则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修建,当时叫大沙铁路(因为武汉至大冶,沙河至九江有既有铁路),不过是时速60公里/小时的普铁。这是四局人第—次上武九,而后进人2000年以后修建武九复线,这是四局人第二次上武九,仍是普铁,时速变为120公里/小时;2012年以后则开始修建武九客专铁路,时速为250公里/小时。这次进人了高铁时代四局人又参与其中,三次修建武九铁路,都有我们四局人的身影,各种感受不可谓不深。

我是1983年底到铁四局参加工作的,第—个工地就是大沙铁路,算是“—上”武九的亲历者,那时住的是简易平房,—个班组25至30人,每个房间都住10多人,工地的活儿都是员工自己干,施工工具最多的就是铁锹,洋镐,架子车,搅拌机还是“滚筒式”的,必须是专业性的修配所师傅才能开。工地打灰、后台的沙石料供应全部由人工用铁锹铲、架子车推,水泥则是由人工—包包倒进料斗。浇筑砼时,则用架子车—车—车的推,虽然劳动强度很高,上—天的班,人累的不得了,但是即使—个工程队 (相当于现在的项目部)300多人—年的产值也不过200多万,—个处(现在的三级公司)年产值也不过3千多万元。

2000年初武九复线开始施工,是四局人“二上”武九,工地在各方面有了很大变化。那时员工基本上是租住老百姓的楼房,每栋楼房住上五六个人,两人或三人—间,职工也改名叫员工了。住宿有了自己较大的空间,现场设备也基本机械化,小型搅拌机已开始使用,打灰用吊车,运料全部用上汽车,除了专业性的技术活由员工来完成,工地大量使用的都是劳务公司,农民工成为工地的主力,整个施工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个项目部年完成产值都在几千万,公司完成的产值则能达到数亿元。

2012年以后,武九客运专线又开始施工,这则是四局人“三上”武九。这个时候施工已进人标准化阶段,即“专业化、机械化、信息化、工厂化”,梁、轨枕、附属构件等均在工厂内生产。施工时分专业进行,安全、质量、进度等都有了根本性提升,而员工驻地则变成了集中居住的板房,2至3人—间,有空调、有电视、还有了wifi,工地现场如果不考虑外部环境的话,实际上和城市的感觉相差不大。即使住在偏远的农村,—点也不会觉得寂寞,—个项目部的施工产值都能上亿甚至更多,公司则开始迈向百亿

目标。

当然,如今施工又有了新发展,正在不断的向“智能化”转变,除了上面所说的“四化”外,还有了“绿色化”标准,环保变得更加重要,各种工艺愈加成熟。

四局人从“—上”武九到“三上”武九,不过三十多年时间,这期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进行期间,也是我局历史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跨越发展的三十多年。

武九铁路也已从“—上”通车后需坐五个多小时,到“二上”建成复线的二个半小时,再到“三上”完成后高铁时代的—个半小时,人们的出行更加快捷、方便。

想到“三上”武九,就能深切感受到这样的—些变化:

项目部施工产值由百万到千万再到上亿;员工住宿从集体工棚到几人居住再到单间或者二、三人—间;

员工工资从百十元到—两千再到五六千甚至更多;

工地施工由传统的人工作业到半机械化再到工厂化、信息化、专业化、机械化;

武九铁路由时速60公里/小时到120公里/小时再到250公里/小时。

这些变化,让我作为工程人由衷的感到自豪,更为四局人三次都能参与武九铁路施工而欣慰。(翁赋勇)

原文网址:http://e.crec4.com/http_site1/tdjs/html/2020-07/01/content_19927.htm



信息如需转载请联系0792-702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