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
新闻来源:党委宣传部 玉磨铁路5标一分部浏览次数:日期:2018-11-26
云南元江,908天的奋战与坚守,他们收获成长与幸福,他们是玉(溪)磨(憨)铁路建设者。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团队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自己不一样的青春,获评中国中铁“青年岗位能手”、中铁四局“杰出青年”的项目总工程师祝平华就是这个团队的领军人。
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重点项目、总长507公里的玉磨铁路横亘滇南崇山峻岭,百万建设者正在这里穿山越岭,百折不挠修筑这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交通大动脉。中铁四局五公司承建了玉磨铁路5标4.12公里管段施工任务,主要工程包括2座特大桥,2座大桥,2座隧道和路基及站场等。项目地处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这里常年高温40摄氏度以上,山绕着水转,路绕着山转,要修通直线不到5公里的铁路,五公司玉磨铁路5标一分部最远的一个工点设置在了离分部近80公里以外的山壑里。
冬日的玉磨铁路施工现场,依旧烈日当头,与往常不同的是山里早晚温差会大一些,祝平华从清早穿着外套出门,到中午短袖也流汗,再到晚上的添薄棉衣。一天下来,几乎可以感受四季。
团队中的“传帮带”,把简单的事情用心做
从繁华都市广西南宁到偏远边陲云南元江,祝平华一直在用心做一件事,做好每一个方案的编制和交底。开工的前半年时间里,每天除了日常工作安排外,他都会带着工程部长和几个主管对工程的每一项方案进行讨论绘图,常常因为一个方案的细节问题讨论到深夜。
“爬模的起步段施工中,要注意爬模预埋的尺寸偏差不能超过两公分。爬模的安装高度必须保证模板体系对上一节混凝土有10到15公分的包护。”
“好的,那现场爬模的接缝处是这样处理吗?”
“模板接缝的位置必须采用止浆条进行处理,防止混凝土浆液外漏,污染上节墩身。”
项目所制定的每一个方案和施工组织都要符合现场需求,同时针对每一个单项工程都要绘制详细的图纸并完成全套设计,这样在一线的技术人员拿到图纸都可以一目了然的去操作和执行。除此之外,现场每一个方案的初次实施都会由祝平华带队现场盯控,这样技术人员就可以学会如何去把控现场技术要点,第二次、第三次遇到的时候就可以独当一面了。
据不完全统计,从项目进点到现在两年的时间,祝平华完成的方案设计35份,图纸绘制交底430张。
信息化技术的灵活应用,从印象派到实作派
玉磨项目点多线长、管理跨度大,沿着蜿蜒的施工便道驱车20公里,就到达了祝平华和他的团队负责施工的世界铁路第一高桥元江特大桥1号墩施工现场,直线距离不到900米的大桥,从1号墩到4号墩就还需要绕行便道50分钟。
工程进入主体施工后,从1号墩到4号墩之间的管理难度超出了预期,航拍机的实时监控派上了用场。祝平华联系项目副总工许小龙,安排对管段重点工程的进度和安全实时监控,此后每个星期的“工程航拍巡诊”就成了一项常规工作,现场管理人员也可以及时了解到管段内工程的实时状态。
BIM技术的应用从起初的对模型的理解和好看,到在玉磨项目的实地应用。祝平华把信息化管理的理念带到了他的团队中,“在南宁建造英华大桥三维模型的时候,我就试着进行一些施工现场遇到问题的模拟演练,一直到玉磨,面对世界铁路第一高墩,我想这项技术必须体现在大桥施工的全过程了。”元江特大桥3号主墩建成后高达154米,相当于54层楼的高度,重量超过12万吨,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铁路“第一高墩”。
在进场勘探时,祝平华发现管段断层和滑坡地质多,不足以承受如此大的重量。他果断应用BIM技术,优化比选方案,最终确定主墩采用由两个钢筋混凝土薄壁空心墩通过交叉式钢横梁结构组成的形式,有效减轻了桥墩自重,并首创国内同类桥梁建设施工工法。在沟壑纵横的峡谷地带建设154米高的大桥,安全隐患几率成倍增大。一分部对此决定应用BIM技术,建立可视化三维信息模型。祝平华和技术攻关团队,根据高墩施工的实际工况,对桥梁施工动态过程、安全、进度、验收全部进行了全景模拟,实现三维交底,提前解决了墩身所有构件、施工设备干扰碰撞问题。此后,凡是大桥施工中会预计到的问题,祝平华都会提前通过三维演示给现场管理人员,做到心中有数。
一分部还研发了无人机配合谷歌地图进行远程视频监控和GPS测量信息采集技术,保证了钢横梁从桥台到主跨跨中位置合拢精度控制在5毫米范围之内。
物资设备匮乏,带领技术团队合理利用有限资源
在深山里的施工,最难的就是资源调配。2016年4月18日,祝平华作为玉磨项目的先遣部队首批到达玉溪元江县,与现场安全总监马良、副经理罗军民拿着地形图到现场寻找线位,步行了12公里之后,翻过两座山头,一行人才来到了元江大桥墩位所处的位置,面前的元江两岸自然坡面高达70度,如何在陡峭的边坡上修建百米高墩,祝平华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重担。
“墩身内检查平台混凝土浇筑预埋件位置的确定你要考虑有两层的分配梁、模板体系、落梁装置来反算预埋件安装的高度,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根据现场的周转料的施工情况,现场埋设如果出现偏差,通过什么措施来调整补救。”一次技术碰头会上祝平华与工程部长黄东升进行着技术交底。
玉磨的现场施工物资十分匮乏,常常因为材料和配件的不到位而造成现场停工或是方案无法操作,针对这一情况,祝平华带领技术团队及时调整方案,充分利用现场有限的资源去完成每一项技术的突破。分部QC小组和科技攻关小组高效攻克4座大桥墩身坡比、截面形式优化等难题,大幅度降低了施工难度和模板费用,节省模板投入400余万元。研制“一种快速装拆式牛腿支架”,在所有桥梁0#块、高墩系梁、盖梁、拱形桥台等支架现浇结构施工中周转使用,节省周转材料约150万元,降低高空支架拆卸施工难度和安全风险。土锅寨四线大桥道岔连续梁横跨山体自然冲沟,支架高度达35米,采用梁柱式贝雷膺架现浇施工方案,研制“一种简单拆卸式剪力键”,减少钢管桩等周转料投入,避免了30米高钢管临时支墩稳定性差问题。
缺人不缺精神,干一方工程育一批人才
在玉磨的施工管理中,人员紧缺一直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祝平华认为,越是在艰苦条件下建设的工程就必须要成长一批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带着这样的心态,祝平华加紧对技术人员的培养和锻炼。从起初的方案编制到现场的技术交底,再到后来的物资材料调拨,现场机械设备的转场施工、作业人员的工序衔接等等,技术人员在一线的角色和经验越来越丰富。
元江特大桥采用钢混组合双柱式钢架墩,由两个钢筋混凝土薄壁空心墩间通过交叉式钢横联结构组成,大桥交叉钢横梁的PBL预埋件安装定位和焊接在技术及安全上都是重难点,技术主管周佳午一刻不敢松懈,每天都会在现场盯控施工的每一个环节。在实际的测量过程中,PBL剪力键件精调每次都要换人测三遍,周佳午会把测量精度误差控制在1毫米以内,比原设计精度提高了两倍,保证后期安装钢横梁安装会更方便安全,让以后的火车运行更加平稳。
2017参加工作的机械主管罗信明,到项目三个月的时间就完全掌握了现场的业务情况。2号拌合站承担新村1号、桥头村2号隧道及元江特大桥近25万立方米混凝土供应任务,原站长因工作变动调离岗位,罗信明主动请缨,住到2号搅拌站,协调混凝土生产及供应工作,山里GPS信号差,便道绕路较多,为了提高罐车运输效率,罗信明不仅加强台账管理,而且增加了路程巡查力度。元江特大桥3号承台近九千方混凝土,分两次浇筑,每次连续浇筑都要耗时4天4夜,罗信明守在搅拌站,时刻监控机器运转状况,确保了浇筑顺利完成。
技术员田乙智原来负责的大开门桥主体完工后,被调整到石锅寨大桥负责技术管理工作,除了技术工作,他还主动负责起现场机械设备的调配、材料物资的供应以及协作队伍人员安排等,综合协调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祝平华还通过组建微信、QQ群及网络直播平台,定期组织项目技术培训,按月进行技术考核和绩效奖励,有效调动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生活中的祝平华和项目上的年轻工程技术人员总是以兄弟相称,毫无拘谨,工作中严谨执着又不失幽默。2017年春节,一分部举行了一场工地婚礼,3对新人在玉磨喜结连理,工经部主管胡锐的爱人龚倩主动放弃内地优越的条件,来到元江县城打工,支持爱人建设铁路。技术主管周佳午说修建国家“一带一路”铁路是他的荣光,下一个目标就是生个“玉磨宝宝”。技术员王星参加地方铁路建设慰问演出,一曲秦腔唱响了民族情谊。
眨眼,一分部进点两年多,管段内元江特大桥、南溪河特大桥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大开门桥、土锅寨桥主体完工,新村1号和新村2号两座隧道也有望在今年春节前贯通。祝平华和他的团队信心满怀,在玉磨的这些经历和收获,都将成为团队永远的“勋章”。(康宁)
祝平华和他的团队
建设中的南溪河特大桥
现场讨论方案
元江特大桥3号主墩施工
实地检查钢筋
元江特大桥
现场测量
建设中的元江特大桥
上一条:工程在线:誓将天堑变通途
下一条:工程在线:打造品质工程“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