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铁四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

20

2018-11

工程在线:誓将天堑变通途

新闻来源:党委宣传部 玉磨铁路5标一分部浏览次数:日期:2018-11-20

打开地图,总长507公里的玉(溪)磨(憨)铁路在滇南境内的崇山峻岭中穿梭而过,这条铁路的建设对于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项目。

中铁四局五公司承建玉磨铁路线路总长4.12千米,主要工程包括元江、南溪河2座特大桥,大桥2座,隧道2座、路基土石方及站场路基等,施工管理点多跨度大、技术难度和安全风险极高。

“坚持一下,到我们工地只能绕行便道才能到达每一个桥墩的施工点,有点山路十八弯的感觉......”项目办公室主任解晓腊说。初到玉磨铁路5标一分部工地,印象最深的就是“绕”,这里山绕着水转,路绕着山转。项目地处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这里又被称之为“天然温室”,每年的4月到11月,最高温度都在40度以上;加上项目的点多线长,最远的一个工点离项目部有近80公里,项目大跨度生产协调管理难度极大。

面对如此的自然环境,项目经理周继红有他的规划:要在云贵川地区取得大跨度施工管理的经验,要在高难度桥梁的施工中培养一批桥梁技术骨干,要在确保环水保的前提下取得在少数民族区域的安全文明施工经验,要在点多线长的管段内开展人员轮训和劳动竞赛推进项目施工。一场玉磨铁路天堑变通途的施工鏖战随即展开。

开路先锋征战彩云之南

2016年4月16日,公司副总经理狄为民带队对玉磨铁路进行现场施工调查,调查组成员爬山找点找线路,通过前期设计地址勘探的放样点去找线路,连续一周的时间下来,管段内元江特大桥、南溪河特大桥、土锅寨大桥等一个个工程逐渐绘制出了线路。随着第一批先遣部队进入云南地区的项目总工程师祝平华,每天早上五点从临时驻地出发,十点左右坐汽车到达元江北岸的山顶后,只见半山腰全是白茫茫的大雾,四周全是茂密的森林,完全看不清江边的方向。谈起第一次工地调查时情形,祝平华依然记忆犹新。4月27日,在调查新村1号隧道进口时,突降暴雨,祝平华在稻田地里不小心滑倒,眼镜摔碎了,但图纸仍完好的包裹在他的衣服里。这段直线不到600米的距离,每次的施工调查他们都要走足足三个小时。“我们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印有中铁四局的旗子插到新村1号隧道。”祝平华的话语坚定有力。

结合山区施工特点和环水保工作要求,加之项目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盘山路便道的修建、工程管理涉及两个道路指挥部、两个监理站,协调检查难度较大等诸多因素,搅拌站的选址和施工便道的规划尤为重要,考虑到地方的省道、县道原设计的运载能力有限,要扩建就会对生产进度有很大的影响,于是,项目部在经过六轮考察选址后,决定在管段内修建147米的钢栈桥和42公里的绕山便道,打通运输施工材料、机具和人员的“生命线”。

有着世界铁路桥梁“第一高墩”的元江特大桥横跨元江红河谷,桥的两侧自然岸坡高达70度,桥面到江面高差237米。在半山坡修建桥墩,需要先完成全部附属工程后才能提供主墩的作业平台,周继红明白桩基施工是元江桥的重点,167根桩基,混凝土浇筑近10万方,现场场地狭窄、地质遇水就塌的情况让桩基施工变的更加不易,项目部通过不断加快桩基施工的循环进度,投入大型旋挖钻,增加作业人员,确保24小时作业,并对每个主墩安排一名领导班子人员进行督导,并成立由总工程师牵头的桩基施工技术攻关小组,联合机械设备厂家管理人员,对确保特殊地铁特殊钻头的采用进行研究,根据现场地质对钻头的齿轮不断进行改良,加快进尺速度。对于遇水塌孔的特殊地质进行回填素混凝土等方法改善。2018年6月,元江桥完成了全部桩基施工,桩基合格率100%,那一刻,项目部所有的人都觉得,看到了曙光!

这年8月15日,在云南省普洱市召开的“建功彩云之南,勇当开路先锋”中国中铁“玉磨杯”劳动竞赛总结部署会上,云南省总工会授予中铁四局玉(溪)磨(憨)铁路5标一分部“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从最开始的无路可走,到如今的彩虹飞架,周继红花了不少心思,从地面上部结构开始,周继红就盘算着抢抓施工黄金季节,因为在山谷中施工风力较大时不能作业,高温时不能作业,特殊天气时不能作业,保铺架的节点却一点不都能耽搁,每年的9月到次年的5月是元江的旱季,这期间只要避开高温就可以确保全天施工不受影响,于是无论从机械设备的投入、还是从人员的增加、以至于在现场材料急缺的情况下从外地调运增加成本,周继红也硬是咬牙挺了过来,因为他知道工期就是命令。

管理在世界第一高墩建设中的一次实战

连绵不绝的西南丘陵,群山错落。在游客眼中,这里是避寒休闲胜地。但在群山中开路、峻岭间架桥的工程人眼中,这无疑增添了施工的难度和风险。

参建过国家重点工程兰(州)新(疆)铁路的项目安全总监马良,初到玉磨铁路,就感觉到项目山高沟深,安全管控工作的挑战十分严峻。根据工程进度安排,项目117根挖孔桩施工从2016年7月份开始,这时候刚好是当地的雨季,挖孔桩所属的地质遇水就出现塌孔,挖孔到地下10米左右时,遇到大雨,雨水就会灌入挖孔桩内。更何况30多米的挖孔桩有近40根,马良不敢有丝毫放松。他通过前期的到相邻标段观摩学习和书本里特殊地质钻孔知识学习,立即采取措施:对挖孔桩抽水并对孔口就行覆盖,如果挖孔超过10米,就会对孔内通风和气体检测。在挖孔桩施工高峰期,整个项目有5个孔同时开挖,马良在现场盯控确保每个施工点一名安全员、一名技术员把守。在整理资料时,马良手中挖孔桩700多次检测记录和监测记录,装满了整整5个档案盒。

元江桥现场的桥墩施工都是进行双塔吊和一个电梯、爬模施工。电梯原设计按照9米一节附墙连接,墩身主体是按照4.5米一节进行施工,每两节才能安装一个附墙,考虑到后期100多米电梯的柔性太大,在经过与总工祝平华现场反复测算和调查后,安质部提出了缩小距离,按照6米一节进行连接的方案。这样就会减少电梯自由端扰动,增大安全系数,得到了现场监理和业主的肯定认可。

桥梁的爬模施工是桥梁墩身施工的一个关键环节,每次四块20吨重的爬模一起爬升4.5米高度的过程中,马良都会和现场副经理、安全员、技术员一起盯控。2018年8月,南溪河10号墩施工过程中,爬模开始进行爬升,马良在现场巡查,突然液压系统的油管出现爆裂,技术员朱涛涛将情况反映给马良,在查看完现场后,马良及时封堵漏油的端头,现场更换油管。前后半个多小时,马良沉着应对突发情况,因为他知道只有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尽量的减少爬模过程中模板的滞留时间,才能尽可能的减小安全风险。

隧道拱架焊接过程中A单元属于隧道拱顶受力最大的拱架,为防止局部应力集中出现失稳破坏,不允许出现焊接接头。钢构厂负责了2542榀A单元拱架加工,每榀拱架的进出场项目安质部、工程部、物机部都要进行现场检测。2016年12月在一次联合验收后,检查组人员发现隧道拱架加工中出现了5榀接缝A单元拱架,当即不允许出厂使用,并对现场加工人员进行教育培训,说明利害关系,此后未出现类似情况。

在玉磨的四座桥梁施工中共有18个塔吊现场作业,对于特种作业操作人员流动性大,管段跨度较大,语言沟通障碍等情况,项目部实行一人一机、人脸识别系统,并不定时检查钢丝绳、吊钩、操作人员工作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有无违章行为,塔吊提升过程中及时进行附墙连接等。在日常安全管理中,项目安质部会每周对施工班组进行一次安全培训,加强操作人员的意识,并不定时对现场工作岗位进行安全培训演示,下班后对作业人员分工点进行安全知识考核培训。先后定制下发了《玉磨铁路桥梁安全质量文明施工管理处罚办法》《隧道安全质量文明施工管理处罚办法》《隧道施工工序控制要点》等管理文件,同时局和公司每个季度的安全质量管控,昆明铁路局质监站每个月的现场安全质量检查,铁路总公司成都监管局每半年的安全检查,业主的随时巡查,都为工程的安全质量控制上了一把保险锁。

周继红说:“安全质量管理目的就是交出一个优质的百年工程。”

让信息化技术从好看好用

BIM技术的应用从起初的对模型的理解和好看,到在玉磨的实地应用。祝平华把信息化管理的理念带到了他的团队中,“在南宁建造英华大桥三维模型的时候,我就试着进行一些施工现场遇到问题的模拟演练,来到玉磨,面对世界铁路第一高墩,我想这项技术必须体现在大桥施工的全过程了。”

元江特大桥3号主墩建成后将高达154米,相当于54层楼的高度,重量将超过12万吨,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铁路“第一高墩”。刚进场,祝平华在勘探过程中发现管段断层和滑坡体多,不足以承受如此大的重量。祝平华带领团队与设计单位进行对接比选方案,最终确定主墩采用钢混组合双柱式钢架墩,由两个钢筋混凝土薄壁空心墩间通过交叉式钢横联结构组成。在确保承重达标的前提下,有效减轻桥墩自重,这一国内首创的工法,为类似桥墩的修建提供了经验。在沟壑纵横的峡谷地带建设这样一座高难度大桥,安全风险等级可想而知。在刚开始的0号墩施工过程中,作业人员会遇到交叉干扰,出现钢筋、模板、预埋件的碰撞,无法顺利安装等情况,这样大大降低了施工效率,作业人员中出现了工作互相推诿,情绪不高的现象。祝平华意识到这样不仅影响施工,安全隐患也会越来越多,更何况是在200多米的高空。单是一个高墩连接塔吊塔臂的预埋件安装都无法完全保障的话,何谈大桥主体的安全施工?于是他想到了可视化的三维信息模型建立—BIM技术应用。祝平华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查找相关高墩施工工程案例,学习相关高墩施工技术知识,带领技术团队借鉴市政、公路工程BIM技术成功案例,经多次反复研究实践、汇总,建立了元江特大桥三维模型,根据高墩施工的实际工况,对桥梁动态施工过程、安全、进度、验收乃至使用的全景进行模拟,达到了实时监控大桥建设的目的。通过信息模型建立,将墩身所有的施工设备按实际比例集成到三维模型图里面,进行形象的三维交底,提前解决墩身所有构件、施工设备的干扰碰撞问题,让每一名作业人员管理人员都形象的了解和掌握。就这样从建模到推广应用,祝平华的心里越来越踏实。

他们还研发了无人机配合谷歌地图进行远程视频监控和信息采集,以及BIM技术、GPS测量技术,保证了钢横梁从桥台到主跨跨中位置合拢精度控制在5毫米范围之内。

一个团队所产生的玉磨效应

“皮肤晒得黝黑、踏实肯干、多岗位轮训、能文能武”提及一帮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青人,周继红如数家珍,副总工许小龙、工程部长黄东升、技术主管周佳午、技术主管田乙智,安全员王梦、机械主管罗信明……

玉磨项目位于西南边陲小镇,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都不占优势,项目管理人员高峰时期达到70余人,“85后”和“90后”是项目管理人员的骨干力量,如何留住人才、发挥团队力量,成了玉磨项目培养管理人才的重点。

罗信明,2017届西南交大机械自动化专业毕业,到项目部三个月的时间就完全掌握了现场的业务管理。2号拌合站作为全线混凝土供应跨度最大的拌合站,是新村1号、桥头村2号隧道及元江特大桥近25万方混凝土的供应,任务十分艰巨,原站长因工作变动调离岗位,作为现场唯一机械主管的罗信明主动请缨,住到2号搅拌站。协调混凝土对新村1号隧道的供应,2号搅拌站离新村1号隧道的便道较远,来回路程就要将近两个小时。山里GPS信号较差,而且地理位置垂直,便道绕路较多,为了有效控制罐车的运动效率,罗信明加强了台账管理,从每天发出的罐车数量运输次数,到进出站记录、路程上的巡查。

2018年8月1月,元江特大桥3号承台近九千方混凝土,需分两次浇筑,每次连续浇筑四天四夜,每次混凝土的供应,罗信明都要检查搅拌站机器的正常运转、罐车运输的衔接有序、混凝土泵车的正常运转。每逢雨季当地碎石供应会出现含泥量超标情况,罗信明也会在现场进行三个多小时的冲洗。

一个好的团队一定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获评中国中铁“青年岗位能手”、中铁四局“杰出青年”的祝平华就是这个年轻团队的核心,项目战线长,技术人员分散,为此,祝平华通过组建微信、QQ群及网络直播平台,定期组织开展项目技术培训,及时了解和关心技术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动态,通过实施月度技术考核和绩效奖励,有效调动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通过成立QC小组和科技攻关小组,不断引导项目青年员工钻研技术,拓宽技术人员成长和进步渠道,确保项目技术管理工作顺利有序开展,为项目施工生产和劳动竞赛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通过组织项目技术人员集思广益、开拓创新,进行方案经济比选和优化。完成4座大桥墩身坡比、截面形式的优化和调整,将元江特大桥主墩圆端型变坡墩身变更为矩形+等直径圆弧截面形式,大幅降低施工难度和模板费用,节省模板投入约400余万元。研制“一种快速装拆式牛腿支架”,在项目所有梁部0#块、高墩系梁、盖梁、拱形桥台等支架现浇结构施工中周转使用,节省周转材料约150万元,降低高空支架拆卸施工难度和安全风险。土锅寨四线大桥道岔连续梁横跨山体自然冲沟,支架高度达35m米,采用梁柱式贝雷膺架现浇施工方案,研制“一种简单拆卸式剪力键”,减少钢管桩等周转料投入,避免了30m高钢管临时支墩稳定性差问题。

在玉磨“现场的技术员就是领工员”,技术员田乙智原来负责的大开门桥施工完成后,被调整到石锅寨大桥负责技术管理工作,除了日常技术工作外,他还要负责现场机械设备的调配、材料物资的供应以及协作队伍人员安排等等,技术的成熟度和综合协调能力,不断的增加着田乙智的工作阅历和成长速度。

2017年春节,一场工地集体婚礼在玉磨一分部举行,项目3对新人在玉磨喜结连理,项目部在工作上予以支持,生活上予以照顾,工经部主管胡锐的爱人龚倩主动放弃内地优越的条件,来到元江县城打工,支持爱人建设铁路。技术主管周佳午在玉磨结婚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件大事,他说修建国家“一带一路”铁路是他和同事们的荣光,下一个目标就是生个玉磨宝宝,脸上幸福洋溢。技术员王星在地方铁路建设慰问演出中,一曲秦腔唱响了民族情谊,他说在少数民族的群居地,项目部还组织员工参加地方少数民族的节日演出、篮球赛等,让员工在工作的同时能适时放松,了解地方民风民俗。

如今,管段内南溪河大桥、元江大桥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大开门桥、土锅寨桥已经完成主体施工、两座隧道也有望在春节前贯通,项目领导班子成员分工程包保,施工生产有序推进。玉磨的参建者们和云南人民一样期待着铁路开通的那一天。(康宁 储凌鹏)

\

建设中的元江特大桥
 

\

元江特大桥
 

\

建设中的元江特大桥3号主墩
 

\

建设中的南溪河四线特大桥
 

\

南溪河四线特大桥墩身群



信息如需转载请联系0792-702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