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铁四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

07

2022-04

随笔:春来

新闻来源:沈阳地铁二号线南延线项目部浏览次数:日期:2022-04-07

3月26日中午12点50分,火车到达沈阳北站。车厢门打开的那一刻,扑面而来的寒风让只穿着毛衣加牛仔外套的我直打冷颤。原来,北方的春天竟来得这么晚。

下车后通过了两道检查、完成了一次消毒并在出站口做完核酸检测后,我成功出站。偌大的火车站广场上只站着几个来接人的家属——因为疫情形势严峻复杂,从24日开始,沈阳市正式进入封控期,全市的公交都停了,出租车也停了。上一次看到这么冷清的火车站还是凌晨下车的时候,而现在是下午13点。

董师傅开车带着于主任和我未来的室友王晶宇到出站口不远处接我,见面保持距离简单问好,主任和晶宇就拿着酒精喷雾给我和我的行李消毒,消完毒后上车,整个人才暖了过来。

我和晶宇一路上都在聊摄影工作室和剧本杀,晶宇说:“等疫情好了,我带你逛逛沈阳,我们一起去玩剧本杀。”我说“好!”可当我看到封闭的写字楼,空无一人的街道,以及没有几辆车的城市大道时,我才忽然意识到,这样普通的日常离我们竟是那么遥远。

到宿舍的时候,由于我来得匆忙,没准备拖鞋,晶宇就拿自己的拖鞋给我穿。铺床的时候又担心我的床垫不够厚,把自己的备用床垫给我用。

第二天早上,师兄带我去办公室跟书记打招呼。进门前我很紧张,神奇的是,这种紧张感在见到书记的时候消失了大半。书记本人比照片上更精神、更亲切,带着岁月和阅历沉淀的五分沉稳、两分严肃和三分见小辈的随和,整个人看上去很庄严,但开口却又是极为亲切的。

“小李是吧,安顿好了没啊?”

我忙道:“安顿好了,谢谢书记!”

他笑了笑,说:“那就好,来了就多看、多学、多问,有什么不懂的就问晓宁,还缺什么就跟主任说。你昨天刚下火车,今天就先回去休息,明天再来上班。”

在来项目之前,师兄跟我说公司在援建沈阳方舱医院,承担一百套隔离病房的建设任务。后来又因为我们的建设任务完成的速度快、质量高且疫情防控工作做得好,施工现场实现零感染,相关部门便又让我们公司增援尚未完成的150套隔离病房的建设,其中50套由我们项目负责。

为了记录方舱医院的建设过程,书记带着师兄和我前前后后共去了5次方舱医院的建设现场进行拍摄和采访。

我对方舱医院的印象还停留在武汉的“雷神山”和“火神山”,犹记得2020年那震惊世界的中国速度。而我对沈阳方舱医院的第一印象,更准确地说,是我对沈阳方舱医院建设现场的第一印象是:匆忙与嘈杂中带着有序。现场机械设备轰鸣,穿着工作服、戴着安全帽的工人来来往往,货车、吊车、挖掘机等穿插其中,看似杂乱非常,实则一切都在有序地进行。

师兄负责航拍,我则拿着相机穿梭在繁忙的现场,记录一些我认为应当被留存的瞬间。那是我到项目后第一次拿起相机,也是我第一次那么担心自己拍不好——毕竟我之前从未尝试过人文纪实类的拍摄,也没有记者一样的眼光,难以拍出足够直观、带着冲击力又有叙事意味的照片。而站在现场,以第一视角来重新认识方舱医院这一“生命方舟”的意义的我,又深深觉得这个现场不应当被我的相机辜负。诚然,我们巴不得方舱医院被辜负,巴不得它从未被用上,巴不得它关门大吉,但方舱医院的建设和方舱医院的建设者不应当被辜负。

那天回来看照片的时候,果然,一张能用的都没有。因此我陷入了短暂的自我怀疑,然后开始上网了解新闻纪实类的照片该如何拍摄。但那些做教程的人往往说不到点上,说到点上的作者往往又缺乏实践,所以我看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

幸运的是,那几天去方舱医院拍的照片,书记都放在电脑上,然后当着师兄和我的面一张一张地点评,让我们知道自己前期拍摄的种种不足。这个时候的书记像极了大学给我指导论文的导师,严格且一针见血。但也不只是严厉,看到我们拍得好的照片,他也会很高兴地夸奖。

后来,师兄把办公室的硬盘给我,说里面有工作文件和书记这几年拍的照片,让我都看看。我选择忽略相关文件,打开书记近几年拍的照片,一张一张地揣摩角度、构图、背景等,再结合书记之前的点评,自己努力琢磨了好几天,终于对人文纪实类的照片有了点认识。但到底是疏于实践,不敢说之后能拍得有多好,只能说踩过的坑下次懂得绕开了。

4月5日,终于不用再裹着最厚的羽绒服出门的我,突然看到小区门口的杨树抽芽了,才惊觉沈阳的春天来了!增援方舱医院的同事们也陆续回来了,沈阳方舱医院的建设项目进入了最终的验收阶段。

我相信,沈阳终将重启,沈阳人民终将拥抱春天!(李小艳)

\

在沈阳方舱医院拍摄的李小艳(徐智强/摄)



信息如需转载请联系0792-7025229